人民网10月8日报道《淮北周杨:为烈士寻亲 让爱心传递》

浏览次数: 信息来源:淮北新闻网 发布时间:2022-10-09 11:39

今年44岁的周杨,除了煤矿职工,还拥有很多与众不同的“标签”:资深文史爱好者,业余文物保护员,无偿献血志愿者……

这些“标签”里,周杨认为,他付出最多心血,最让他自豪的,还是为烈士寻亲的志愿者。

作为一名双堆集烈士陵园的“常客”,周杨对很多长眠于此的烈士事迹了如指掌。(资料图片)

作为一名无偿献血志愿者,周杨多年如一日定期献血救人。(资料图片)

尽己所能助烈士与亲人“团聚”

2013年7月,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改建,把分散掩埋在附近的3000余具烈士遗骨迁移到陵园中。在距此不远,淮北矿业集团邹庄煤矿工作的周杨,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,应邀全程参与鉴定和整理烈士遗物工作。他发现,由于当年战况紧急、记录不完备等原因,一些烈士的身份无从考证,时间越久远,烈士的信息越来越模糊,一直牵挂着他们的直系亲属也越来越少。

让为了人民、为了国家,舍生取义、视死如归的革命先烈与亲人重新“相聚”,既是对英雄的致敬和缅怀,也是对亲属的帮助和慰藉,时间紧急,时不我待!从那时起,周杨决定,尽己所能帮助烈士寻亲。

寻找过程并非一帆风顺,绝大多数的寻找以遗憾而告终,可周杨没有轻易放弃。他从网上搜寻求助信息,主动与烈士家属取得联系,利用手头掌握的资料,考证出烈士牺牲的时间及大概安葬位置,然后再到各个烈士陵园核实比对……

9年来,他先后收集到40余位烈士亲属的线索信息,经过资料查阅、线索摸排,实地寻找求证,成功为江苏淮安籍烈士张永和、山东济宁籍烈士王保荣等近10名烈士家属,找到亲人的埋骨之地。

献血1.2万毫升的“矿区红色宣讲员”

为烈士寻亲,周杨并非一时心血来潮。

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加上受父辈的影响,他一直对革命文化情有独钟,潜心研究红色文化多年,并购买了大量党史、军事及地方志等书籍资料,用沾满泥土的双脚,探寻淮北这片革命热土的最动人的故事。

多年来,他无数次利用业余时间,驱车3万余公里,走访健在的淮海战役亲历者,对周围各文物点,特别是革命历史遗址进行保护性巡查。他撰写了70多篇30余万字的研究文章,搜集整理了10万余字,具有一定史料价值的第一手回忆资料。

他还收集了数百件革命战争时期的奖章、证书、文献资料等珍贵藏品,主动参加以“永远跟党走”为主题的红色集藏展及矿区巡展,近3万人次参观展览并深受教育;充分利用职工安全培训等机会作报告160余场次,助2万余人次的听众传承红色基因,赓续红色血脉,把好传统带进新征程,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,被职工誉为“矿区红色宣讲员”。

无偿献血是无私奉献、救死扶伤的崇高行为,能够帮助挽救危重患者的生命,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。从2003年1月开始,周杨累计献血1.2万毫升,相当于常人身体血液总量两倍有余,多次获评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、全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典型、“安徽好人”等荣誉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,他主动亮出党员身份,坚守社区疫情防控一线,积极宣传疫情防控常识,协同做好体温测量、进出登记、卫生消毒等工作,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。(肖干)


热点新闻